论语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在我还在上学的时候, 还有些读古书的兴趣, 常去中央广场旁的古藉书店. 古藉书店, 顾名思义是专做古藉再版的, 多的是些再版的古代典藉.
记忆尤其深的是, 有一次去古藉书店, 随手拿起一本厚厚的关于论语的注疏. 从第一页翻起, 正是关于《论语. 学而第一》阐释.
首先从第一句讲起: "学而时习之 ......". 圣人即然说 "时习", 那何谓 时 呢? 所谓时, 常有三种意思, 首先是一年之时, 如春夏秋冬, 自然要引经据典来说一年之时的不同用法; 其实又有一月之时, 如月之盈亏, 自然也要引据典来说一月之时的不同用法; 最后是一日之时, 如朝升夕落, 自然还要引经据典的来说一日之时的不同用法. 大概用了两整页, 细细分辨了三种 "时" 的用法后, 作者终于发出了灵魂的拷问: 那么这里的 "学而时习之" 的时是哪个 "时" 呢? 又细细分辩了这里的语意和用法, 最终得出答案来: 这里的 "时" 不是上述三种 "时" 的任何一种, 而是 "时时" 的意思: 无论是春夏秋冬, 月盈月亏, 日升日落, 人之所学, 总要时时习之为妙.
看到此处, 已有五页左右. 再加上这书吊书袋吊的严重, 读起来很不流畅, 虽没有体会到一年之时和一月之时, 大概也知道了什么叫做一日之时. 与是我长长出了一口气, 着了着这书的厚度.把这本注疏放下, 转身离开了古耤书店.
当然, 讲这事多多少少有讲笑话的意味. 但说到底, 也是想说, 中国的知识分子, 多么有冲动从本孔子的言行录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本钱. 《论语》一书共 20 篇, 每篇以开篇的前两个字为题. 比如今天所讲的, 便是《论语. 学而第一》. 所谓 "学而第一" 的 "学而" 是篇名, 来自于 "学而时之" 的前两个字; "第一" 指的是该条是本篇条一条.
如此想来, 专用五页纸就来说这半句都不到的话, 也就情可原了: 毕竟这是圣人所立的第一句话, 无论投注多少似乎都无为过份. 然而这全书的第一句话讲的是什么呢? 通常说来大概是这样:
孔子说, 学习后时常复习, 不也很快乐么? 有朋友从外地来, 不也是非常快乐的问题么? 人不知道我而我去不气气, 不也是非常君子的事情色?
据说南怀谨对这种解释方法表示不满. 他从日常经验出来, 说人学习向来不快乐的事情. 何况还要 "时时" 的反复学习呢. 如真要求人学了之后还要是 "时时" 习之, 那非但不是快之事, 反而极拆磨的事情. 于是他说: 所谓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的习, 大概不是复习的意思, 而是实习的意思. "学而实习之" 不是学了学问之后, 要时常 "实习" 学到的知识技能. 在这样的实践中, 便能有快乐从无中生出来.
南怀谨上术的对这句话的理解, 虽能将它与日常经验联系起来, 但终不能把三句串起来, 使它们合起来讲一个道理. 然而这种解法却给我们带来非常不同视角: 学与习的关系. 所学所知一定要于实践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产生快乐.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主张: 儒家向来主张真正的学问都在伦理之中, 一切伦理之中的东西一定是可以行出来的. 甚至可以说, 行出来的优先性其实是远高于知识本身的. 所谓 "行有余力乃学文", 知识性的学习其实只是实践的有益补充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讲, 作为儒家最主要经典的第一章第一节 -- "学而第一" -- 试图诗论学问和快乐的关系, 怎么能不关涉实践呢? 尤其是这里所讲三件事, 学而实习, 有朋远来, 不知不愠三事, 何以使快乐与学问关联起来, 便是最关键的问题.
我们当然应当假设孔门弟子把 "学而第一" 作为儒家最重要经典的第一部分不是随意而为. 朱熹就说, 这句话是 "入道之门, 积德之基". 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有提纲携领的意味在里边.
然而回到篇头所讲的关于 "时" 的故事, 从 "此节所讲这时乃 '时时' 这时" 的角度讲, 我倒是认为有一组递进的关系可以来讲: 时时 -- 远朋 -- 不知. 这时一组明显的有近及远的过渡关系:
人有学问而使其得到习用 ( 得以实践, 施展抱负 ), 那是最快乐的事了 ( 此是立功 ); 退而求其次, 如果有人能认同我的学习, 由远方来追随我, 那也非常让人快乐 ( 此是立言 ); 就是最坏的情况, 我的学问想法, 既无从施展, 也无人认同, 但我坚信此道, 不改初心, 这不应当是君子的作为吗 ( 此是立德 )?
所谓立德, 立言, 立功, 是中国儒生的最高追求, 号称 "真三不朽". 据说整个中国历史也只有两个半人做到了: 诸葛亮, 王阳明算是两个, 曾国藩算是半个.
我们假设 "学而第一" 是儒门提纲携领的 "入道之门, 积德之基", 那么我认为, 这 "真三不朽" 就是《论语》一书要我们去践行的道理. 这道理要再凝练些的说出来, 就是: 耐下性子来 ( 立德 ) 做事 ( 立功 ) 和说理 ( 立言 ).
今日正是孔子的生辰, 来写这样一篇文章, 既是为了纪念, 也是为了做点事情, 即为了孔子, 也为了我们.
这个想法来自 DTH 的 EC. 他说我们作为东亚文化圈的一份子, 其实应该花些心思来学习一下儒家的教导. 那儒家的教导即是 立德 立言 立功, 我便想做件与说理相关的事来:
这其是一个征文的邀请: 从今天开始, 我会按照论语的顺序每天写一篇短文, 并向大家以同样的题目征文, 并发在这个公众号上,每写过一篇, 便组织参加征文的同学进行一次线上讨论, 并将讨论录音以电台节目的方式放出.
当然, 最坏的情况是 "人不知而不愠", 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 "有朋自远方来", 与我一道 "学而实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