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第十二章
有子曰: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这一章是在讲 "礼" 与 "和" 的关系.
中庸开篇就讲 "中和". "喜怒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 在那里, "和" 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情绪. 在我们之常用语里边, "和" 也有着恰到好处的意思在里边, 比如, 说 "调和" 指的是调整到恰到好处的状态, "暖和" 指的是温度暖到恰到的好处.
有子讲, "礼之用, 和为贵." 礼的作用里, 很重要的就是要达到一种恰当的状态. 而这种恰当的状态, 是针对公共生活的. 因为接着就说: "先王之道, 斯为美." 这种以 "礼" 来达到 "和" 状态方式, 是 "先王" 政治实践中比较美好的部分.
"小大由之", 是说小事大事都按 "以礼求和" 的原则来做; 如要这一句与前一句相接, 那这里是在说先王之道小大由之; 如果这一句与后一句相接, 那是在说, 这样小大由之的结果是有所不行的. 但总的来说这样的区分意义不大, 反正是要 "有所不行" 的. 因为 "恰当" 本来就是一个要与外部交互, 相互印证才能呈现的东西. 从恰当内部去找恰当, 是没的可找到. 这个恰当就要从 "礼" 规定中来. 因此, "和" 必须用礼的标准与调节, 否则 "知和而和" 是行不通的.
有子是一个非常注重分辩概念间派生关系的人. 在上一次他出场说话的时候, 他就在说 "务本" 的事情, 去分辩什么是根本的, 什么是 "本生道立" 的. 在以后我们也会看到有子 "绘事后素" 的故事. 在那里, 他也是在分辩实质与修饰的关系. 而在这里, 他主要区分的是 "礼" 与 "和" 的关系. 当然, 以 "礼" 原则来行事, "大小由之" 自然能产生的 "和" 的效果, 而且事实上, 这种 "和" 效果也能在功利上形成 "美" 政. 但 "和" 毕竟不是目的. 因此, 如果 "知和而和", 就会陷入为了恰当找恰当的问题里. 因此到头来, 要求得派生的效果, 还是要从根本的地方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