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第十六章

子曰: "不患人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 不但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只但心自己不知道别人. 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第一章的最后一句: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第一章的最后一句和第一篇的最后一章似乎是有个乎应关系. 与是我进而联想到, 本篇的最后三章与第一章是不是都存在对应关系: 第十四章讲到 "好学" 与 "学而实习之" ; 第十五章讲到 "可与言诗" 与 "有朋自远方来"; 本章的 "不患人不己知" 与 "人不知而不愠". 如果从这个对应关系出来, 再回看第一章, 似乎可以对第一章产生更深的理解.

学者言效, 是说后觉者就有道的先觉者去修正自己的 ( 就有道而正焉 ), 使自己达恢复自己的天性. 因此知道谁是 "有道" 之人就很重要. 对于一个好学到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的君子来说, 是否可以知人当然就是急务了.

那如何可以 "知人" 呢? 尧曰篇中孔子说, "不知言, 无以知人." 要知人就先要 "知言". 那如何可以 "知言呢?" 季氏篇里, 孔子说: "不学诗, 无以言." 知人要先知言, 知言要先学诗. 而就在前一章, 就讲了一个学诗的典范: "赐也, 始与可言诗, 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个典范中所体现的是一种相互启发的过程: 从处于贫富中应当 "不谄不骄" 谈起, 谈到 "乐道好礼" 的德性, 进而谈到 "切磋琢磨" 的方法, 道理一层层的推进, 谈论的人相到启发, 更新的或更深刻的视角由此呈现出来. 因此 "言" 的过程, 也是知人的过程, 也是 "学" 的过程.

结合第一篇最后三章, 可以获得这样的启发: 好学需要 "就有道而正焉", 因此 "患不知人也"; 而要做到 "知人" 和 "就有道而正", 就要在 "言" 中相互启发, "告诸往而知来者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