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第十章
子禽姓陈, 名亢. 子贡姓端木, 名赐. 都是孔子的学生, 也有说法说子禽是子贡的弟子. "温, 和厚也; 良, 易直也; 恭, 庄敬也; 俭, 节制也; 让, 谦逊也." 这五种德性是孔子与人接触时的表现出来的内在德性.
这一段论语是讲, 不熟悉孔子的学生, 问熟悉孔子的学生孔子每于一个地方如何开始 "闻政" 的. 获取政治消息是开始政治活动的前提. 孔子每到一个地方, 必闻其政, 是总想着实践自己的政治报负. 那这个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呢, 是 "求" 来的, 还是该国的君主主动请来来闻政呢?
子贡的回答有点暧昧: 夫子之求之也, 其诸异乎人求之与. 就算我们说孔子 "闻政" 的机会是求来的, 那他这种求也与其他人的求不同吧. 那孔子是如何求的呢? 通过表现出德性求来的. "温浪恭俭让". 通过表现出这样的德性, 让君主主动给他.
当然孔子自己在那里发光发热, 君主们就吧吧的赶来请孔子来 "闻政", 这当然是符合子禽所谓的 "与之与" 的说法. 但子贡却不说孔子 "闻政" 的机会是别人给的. 子贡和宰我是出了名的现实主义, 大概更愿意强调要有所作为, 因此把孔子表现德行也说成是 "求", 是有怕其他弟子躺倒在德性中自我陶醉吧.
当然其实可以再分别, 子禽所说的 "求" 和子贡说的 "求", 多多少少是有区别. 子禽的 "求" 与 "与" 相对, 指的是外求于人. 子贡却强调 "求" 与 "与" 的相合, 指的是内求于己, 通过 "求" 己而使别人自动的 "与". 这是儒家 "万物备于我, 不假外求" 的一贯主张. ( 当然那句话是孟子后来总结的. ) 说到由内而外的路径, 又可以沟联到前边的章节, 但在这里就不做这个沟联了.
我正在录柏拉图的书信. 想到柏拉图也是自己表现出自己的智慧, 被僭主看上了, 请去闻政. 所以子贡提出的这个知识分子如何开始政治生活的路径大概也不错. 内求于己, 只要真能把德性表现出来, 是能够得到闻政的机会的. 可惜的是, 柏拉图也好, 孔子也好, 最后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