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共读论语
今天在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看到在《论语》的集注前有一篇《读论语孟子法》, 看后感觉非常受用, 所以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这是篇是朱熹收集的 "程子" 关于如何读《论语》《孟子》的语录的文章. 这里的 "程子" 是程颢还是程颐, 书里并没有细说, 但我觉得也没有必要纠结于此. 如果想了解详细的考据, 我有一篇文章, 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的 [ 阅读原文 ] 去看.
读论语孟子法
程子曰: "学者当以论证孟子为本. 论证孟子既治, 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 与圣人所以用心, 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 而吾之所以未得者. 句句求之, 书诵而味之, 中夜而思之, 平其心, 易其气, 阙其疑, 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 "凡看文字, 须先晓其文义, 然后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 "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 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 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 将来涵养成什么气质!"
程子曰: "凡看语孟, 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切己, 不可只作场话说. 人只看得二书切己, 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 "论孟只剩读着, 便自意足. 学者须是玩味. 若以语言解着, 意便不足."
或问: "且将论孟紧要处看, 如何?" 程子曰: "固是好, 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 "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 孟子言语句句是真实."
程子曰: "学者先读论语孟子, 如尺度权衡相似, 以此去量度事物, 自然得见长短轻重."
程子曰: "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 所谓 '虽多, 亦奚以为'."
写作是种逼迫
在这篇《读论语孟子法》中, 我最受用的是这句: "凡看语孟, 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切己, 不可以作场话说. 人只看得二书切己, 终身尽多也." 这句是在说, 我们读《论语》《孟子》, 熟读当然是基本的功夫, 但熟读远远不够, 还要玩味. 所谓玩味, 大概是要 "把味其中意味", 像是把玩器物一样来把玩话语里的意思. 好比一个胶佬, 拿到手办后, 拿在手中反复观赏细节, 还不够, 还要摆了名种动作, 放在不同环境场景下拍照. 我们读《论语》也是要如此, 读到某一句话, 不断去推敲其问细节, 还不够, 还要把它放在具体的场景下, 来看它在具体的场景下的意味是什么. "放到具体场景下" 就是这里说的切己.
如果我们读《论语》只是把语言当作语言来解, 最好的情况是了解了一些死了好久的人说了些什么, 增加了些不痛不痒的知识罢了. 这对我们并没有什么真的帮助. 而且如果我们真的只是读到一个不痛不痒的知识, 只怕读过也就忘了, 连获得知识的效果都没有.
其实关于 "切己" 这一点, 我们小组的写作中, 还是蛮切己的. 尤其是在《学而篇》的第二章, 在聊到孝悌的问题时, 大家都写出很多 "切己" 的真情实感的文字来. 这就是在 "读论语孟子, 如尺度权衡, 以此去量度事物, 自然得见长短轻重."
然而我们要真去 "切己" 的读书, 就要面对 "只以语言解着" 所不存在的问题: 就是拿着圣人的言语去量度我们生活的长短轻重, 就会发现, 圣人的话有的时候拿到生活里, 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合不上. 比如我们昨天写作的时候, 高畅就写到, 如果拿着孔夫子的忠信观到职场上, 可能完全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们只是阅读, 可能发现这个问题也就放过去了. 但是如果我们是写作, 这个问题就放不过去, 我们就得要写清楚, 这里与圣人之言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不合, 是在什么场景下不合? 以什么形太不合? 甚至我们会分析, 是怎么个不合法, 有没有一种理解找到一种使它们相合的理解.
这就是我说的, 写作是一种逼迫.
我们可能在平时阅读的时候, 有些东西是可以放过去的, 但在写作中, 你就放不过去. 写作这种输出方式, 会逼迫你把事情说清楚, 而把事情说清楚时就会迫使我们面对无数的细节. 而真的理解, 就在这无数的细节里. 所以, 写作这就是一种 "切己" 的方式, 它逼迫我们做出真的理解.
这也是我们做这个共读写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