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卡尔米德篇》说了啥

在王晓朝译的《柏拉图全集》中, 前三篇对话录是专门描写苏格拉底之死的《申辩篇》, 《克力同篇》和《斐多篇》. 据说这样安排, 是为了让读者对苏格拉底的形象有一个具体而真实的认知. 在这三篇对话后, 便按照一般对于柏拉图对话录的分期, 依着对话录创作时期的早中晚来排序. 于是紧接着, 便是《卡尔米德篇》.

一般来说, 柏拉图对话录的分期是这样的: 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主要是在写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也即苏格拉底辩证法, 美德即知识和苏格拉底的伦理观等内容; 从中期对话录开始形成柏拉图自己的哲学观点, 也即理念论; 到了晚期, 柏拉图认识到自己理念论的不足之处, 开始对自己的理念论进行反思.

照这样的看法, 《卡尔米德篇》确实有很多柏拉图早期对话录的特点: 本篇对话主要讨论节制, 在整个对话中, 苏格拉底通过其辩证法试图找到节制的定义, 最终将节制的伦理问题转化为认识论问题, 但在对话的结束, 对话录并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 "要想发现什么是节制, 我完全失败了".

但也有学者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认为该篇对话录是 "柏拉图成年创作全盛时期的伟大成熟的著作序曲", "比《高尔吉亚篇》晚的作品". 因为该对话录所说的事件大约发生在公元前 429 年 5 月末, 就在《理想国》所述之事的前几周. 而且本篇虽未给出节制是什么的答案, 其中很多讨论可以看成是《理想国》的前奏: 本篇中对于节制的第三个定义在《理想国》的第四卷成为了核心讨论的问题.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节制

五主德

《卡尔米德篇》的副标题是《论节制》. 本篇对话主要讨论的即是节制的问题. 其实 "节制" 一词不是准确的翻译, 其原文 sōphrosunē 在英语和中文中均没有可对应的词汇. 这个词的意思: 一是指理智健全, 稳健; 二是指谦和, 仁慈, 人道, 尤其是指对少者对长者, 位卑者对位尊者的谦恭态度; 三是指对欲望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

节制这个德性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和智慧, 勇敢, 正义, 虔敬被称为五主德. 有时虔敬会从五主德中除掉, 变成四主德.

在不同的对话录中, 根据主题不同, 主德的地位也不同. 在《斐多篇》和《普罗泰格拉篇》中智慧是最重要的, 在《理想国》中正义是最重要, 在《高尔吉亚篇》和《卡尔米德篇》中节制是最重要, 在《欧绪弗伦中》虔敬是最重要的.

《斐多篇》中的节制

《斐多篇》中自愿等待死刑的苏格拉底提出, 对于一般人来说自杀不合法, 但哲学家却追求死亡. 那这矛盾的两者, 那个更有价值呢? 苏格拉底对比了哲学家和普通人的勇敢和节制, 以此证明哲学家的追求更有价值:

  • 哲学家:
    • 勇敢: 爱好智慧而不惧怕死亡
    • 节制: 不受欲望的驱使, 对欲望保持一种体面的冷漠
  • 普通人:
    • 勇敢: 勇敢的面对死亡是因为害怕落入更遭糕的境地. 因此对于他们来说, 勇敢是归于害怕和恐惧
    • 节制: 害怕失去某种想要的快乐, 又无法放弃这种快乐, 因此就约束自己的另一种快乐, 因此, 对于他们来说, 节制的原因在于自我放纵.

这种相对的伦理就像交换不同的面值的硬币. 由此可以看出, 普通人的伦理是相对的. 这种伦理是一种错觉. 而伦理中真正的硬通货 ( 可以转化各种德性的德性 ) 只有智慧.

《理想国》中的节制

《理想国》的巻四中, 集中讨论了包含节制的四主德. 苏格拉底在断言全善的城邦 "一定是智慧的, 勇敢的, 节制的和正义的" 之后, 开始试图对四主德进行定义.

经过一番讨论后, 他提出智慧是一种出于知识的好的谋划; 勇敢是一种坚持, 尤其要在苦乐欲惧等艰苦条件中坚持那些法筆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的正确信念. 而关于节制, 则与人和城邦的内在结构有关: 人和城邦绋有一个天性较好的部分和一个天性较坏的部分. 节制, 自主或强于自己的人就是前者控制后者; 反之, 不节制, 纵欲, 弱于自己的人则是前者受制于后者.

在《理想国》中, 节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德性, 还关联着政治制度的安排. 在《理想国》中提到五种依次堕落的政体:

  • 贵族政体: 理性控制激情和欲望的政体, 其特点是爱智;
  • 荣誉政体: 激情和欲望联合起来控制理性的政体, 其特点是好胜;
  • 寡头政体: 必要的欲望控制了理性和激情的政体, 其特点是贪财;
  • 民主政体: 不必要的欲望控制了理性和激情的政体, 其特点是放任;
  • 僭主政体: 民主制度下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奴役的政体.

由此可见五种政体依次堕落的过程, 就是在城邦和灵魂中节制逐渐缺乏的过程.

《卡尔米德篇》的整体结构

《卡尔米德篇》整体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 故事的背景和开端. 讲了苏格拉底波提狄亚军营返回雅典广场, 询问哲学和青年的情况, 并由此引出了与卡尔米德讨论的节制的事情.
  • 第二部分: 对节制的讨论. 在对节制的讨论中, 一共对节制下了七个定义, 其中前两个是卡尔米德说的, 后五个是他的堂兄克里底亚说的. 这七个定义分别是
    • A 节制是平静的做事
    • B 节制是谦逊
    • C 节制是做自己的事
    • D 节制是做好事
    • E 节制是认识我自己
    • F 节制是即以他自己, 又以其他知识为对象的知识
    • G 节制是知道一个人知道什么, 又不知道什么
  • 第三部分: 故事的结尾. 在故事的结尾, 苏格拉底和克里底亚承认自己找寻节制的定义失败了.

第一部分

故事的背景

整体对话以苏格拉底第一人称来讲述. 他似乎是在事发的次日, 向一位听众讲述此事. 因为故事以 "昨天晚上" 开头.

苏格底底 "昨天晚上" 从波提狄亚军营返回, 来到王宫神庙对面的陶瑞亚斯体育场. 在这里他遇到了凯勒丰. 凯勒丰向苏格拉底询问波提狄亚的战事, 并将他领到克里底亚身边坐下.

苏格拉底讲述了军队里的事后, 就开始问他们家里的发生事, 包括哲学讨论的现状和青年人的状况. 苏格拉底问他们有没有哪个青年格外出色. 于是克里底亚向苏格拉底介绍了卡尔米德.

卡尔米德是克里底亚的堂弟, 是青年中最为俊美的. 此时, 卡尔米德已是青年们的核心人物了.

于是苏格拉底想了解这个外形完美的青年, 灵魂是否一样美丽和善良. 他便要求与这个青年谈话. 克里底亚欣然答应.

至此, 故事的所有主角尽数登场.

背景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苏格拉底从波提狄亚战场回来后的第一天晚上.

波提狄亚战争是伯罗奔尼战争的前奏. 在这场战争中雅典围攻了波提狄亚, 从公元前 432 年一直打到公元前 429 年才攻克.

二十年后, 雅典因西西里远征失败而输掉了这场战争. 就在雅典战败后不久, 也即公元前 404 年, 三十僭主推翻了雅典的民主制, 建立了寡头制. 这场政变的头目便是克里底亚, 而卡尔米德在是成员之一.

凯勒丰是雅典的民主派. 在三十僭主时期逃亡国外. 六个月后回到雅典, 与民主派推翻了三十僭主的统治. 在此复辟过程中, 凯勒丰身死. 而克里底亚和卡尔米德也在寡头制被推翻后惨死.

四年之后, 也即公元前 399 年, 苏格拉底被告上法庭, 并被判处死刑.

对话的开端

克里底亚谎称苏格拉底是一位医生, 让卡尔米德来见他. 卡尔米德患有头痛, 克里底亚让苏格拉底治疗头痛为由与卡尔米德进行交谈.

苏格拉底称有一种树叶可以治疗头痛, 但要治疗过程配合他在军中从一位色雷斯国王札耳谟克西的御医那里学到一种咒语. 因为治疗部分必需治疗整体, 而这个咒语正是用来治疗灵魂的.

这个咒语的作用是将节制种植在灵魂中. 一旦节制种稙在灵魂中, 灵魂中就能生出健康, 传到头部和全身.

为了确定在为卡尔米德治疗头痛时, 是否需要咒语, 苏格拉底需要确定卡尔米德是否具有节制的德性. 如果卡尔米德具有了这种德性, 就是再需要咒语, 而可以直接进行治疗了.

然而卡尔米德羞于承认自己的是节制的, 又不愿承自己不节制.

于是苏格拉底说: "如果你拥有节制, 那么你必定对节制有一种看法. 节制必定会把它的本制和品性告诉你, 使你能够说出对节制的看法."

因此, 只要卡尔米德能够说出什么是节制, 则他就具有节制的品质. 于是卡尔米德与苏格拉底开始了关于节制的讨论.

第二部分

A 节制是平静的做事

卡尔米德首先提出节制是平静的做事.

苏格拉底举出, 在很多情况下, 敏捷的做事要好过平静的做事. 比如, 写信, 阅读, 演奏, 运动, 学习, 记忆, 思考等.

而我们认为有节制的生活是好的.

因此, 要么平静的生活要好于敏捷的生活, 要么平静的生活不会比不平静的生活更有节制.

B 节制是谦虚知耻

于是卡尔米德给出了第二个节制的定义: 节制是谦虚知耻.

苏格拉底则引用荷马的看法: "对于乞讨者来说, 羞怯不是好品格." 以此进行反驳.

C 节制是做自己的事

卡尔米德提出他对于节制的第三个定义: 节制是做自己的事.

苏格拉底怀疑这个定义是卡尔米德从别人那里听来的. 他还认为这个说法像一个謎语: "说这句话的人想说的一种意思, 而实际情况说的是另一种意思."

苏格拉底先举出学习写自己名字和他人名字不是不节制的例子.

而后又说, 秩序良好的国家会有分工 ( 不会每个人都按照自己自足的原则, 不去干涉他人 ). 而一个有节制的国家是一个秩序进然的国家.

因此节制并非只管自己. 至少不是这种方式只管自己.

于是苏格拉底再次提出, 这个说法像个谜语. 于是苏格拉底问卡尔米德, 他是否可以回答这个谜语的答案, 卡尔米德表示自己无法回答, 还说 "我甚至怀疑使用这个短语的人自己也不懂它是什么意思."

结果克里底亚站出来说, 他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原来, 卡尔米德是从克里底亚那里学到了这句话.

D 节制是做好事

克里底亚先引用了赫西俄德的话 "工作并不可耻", 进而将制造从工作与做事中区分开来. 只有制造高尚的, 有用的事物才是工作.

苏格拉底总结道: 做坏事不是节制, 而只有做好事, 才是节制.

进而苏格拉底举出这样的矛盾来:

  • 医生治好病是做好事, 因此医生治好病是节制的
  • 医生并确知什么时候他的治疗能治好病
  • 因此医生有时是节制的, 有时不是节制的, 但他却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是节制的.

但克里底亚却并不认为有节制的人并不知道他们自己的节制.

E 节制是自我认识

克里底亚根据德尔斐神庙的铭文 "认识你自己", 提出新的关于节制的定义: 节制就是自我认识.

在这里, 节制变成一个认识论问题了. 即然节制变成一个认识论问题, 那么就存在节制的认识对象的问题.

于是苏格拉底问: "我想要发现节制或智慧, 如果它是一种知识, 那么它一定是一种学问, 一种关于某些一物的学问."

克里底亚同意这个观点, 并认为节制是关于人本身的学问.

苏格拉底将节制类比于医学和建造. 医学产生健康 ( 医学的对象 ), 建造产生房屋 ( 建造的对象 ). 于是他问, 作为人的学问, 节制产生什么?

克里底亚提出反对, 他认为有的学问有结果, 如建筑与纺织, 但也有些学问是没有结果的, 如算术. 但苏格拉底不但指出算术的主题是奇数和偶数的关系, 还指出计量的主题是轻和重的关系. 于是他坚持提出自己的问题: "不智慧的东西是什么, 智慧是一门关于什么的学问."

克里底亚这时对苏格拉底的讨论方法发生了质疑, 认为他问的是智慧与其他学问的区别, 关注的却是它们之间的相似处. 他进而怀疑, 苏格拉底讨论的动机是不是只是想驳倒他.

但苏格拉底还是让克里底亚 "决不要在意克里底亚或苏格拉底是否被驳倒了, 你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证明上来, 看是否有反证出现."

于是克里底亚提出关于节制的下一个定义: 节制是关于它自身的学问和其他学问的学问.

F 节制是关于它自身的学问和其他的学问的学问

当克里底亚提出 "节制是关于它自身的学问和其他学问的学问" 时, 苏格拉底立刻补充道: "说它是学问的学问, 那还会有关于缺乏学问的学问."

接着苏格拉底总结, 一个聪明人或有节制的人能够:

  • 知道他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
  • 知道他人
    • 知道什么
    • 自以为知道什么也确实知道什么
    • 自以为知道什么, 但实际上并不知道

于是苏格拉底得出了本篇关于节制的最后一上定义:

节制是知道一个人知道什么, 又不知道什么.

G 节制是知道一个人知道什么, 又不知道什么

苏格拉底在得出最后一个定义后, 对下一步的讨证方向做了规定:

  • 首先我们要问, 一个人知道自己知道他所知道的事情, 和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是可能还是不可能
  • 其次如果这样的情况可能, 那么这样的知识有什么用处.

是否存在的问题

苏格拉底举出八组人类活动, 以证明人的活动不可能是即关于其本身, 又是关于其缺乏的.

这八组人类活动分别是: 视觉, 听觉, 感觉, 欲望, 希望, 爱, 恐惧, 意见.

以视觉为例, 并不存在一种视觉, 与普通的视觉不一样, 是关于其自身和其他各种视觉的视觉, 也是关于缺乏视觉的视觉.

接着苏格拉底又举出四组关系, 以证明不存在任何关系是即相对于自己又相对于其对立面的.

这四组关系分别是: 大小, 倍数, 轻重, 年老和年轻.

以大小为例, 大的事物之所以为大, 是其他的东西比它小. 如果它比自身大, 那它自身就会变得又大又小.

于是苏格拉底总结道: "具有与自身相关的性质的事物也会具有它的对象的性质."

比如, 听觉相关的性质是声音, 如果有一种听觉是关于听觉的听觉, 那听觉本身也得是种声音才行. 这就是为什么, 听觉不能是一种关于听觉本身的听觉.

所以, 如果我们认为节制是一种关于学问的学问, 进而是关于缺乏学问的学问, 那节制这种学问是否存在本身就很值得存疑了.

克里底亚完全无法应对苏格拉底的诘问, 就支支吾吾地试图掩饰他的困惑.

为了使论证继续下去, 苏格拉底决定跳过 "是否存在" 的问题, 直接进入 "是否有益" 的环节.

是否有益的问题

1 节制不是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而是知道本身和不知道本身

一旦进入是否有益的环节, 克里底亚立刻 "知道下面该怎么答". "拥有这门学问或知道自己的知识的人会变得像他拥有的知识一样."

克里底亚这是重语反复了一回, 他是说, 拥有节制的人, 就会变得节制.

苏格拉底当然说 "我不怀疑". 但问题在于, 一个有自知的人, 有什么必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克里底亚不明白苏格拉底在说什么, 他以为它们 ( 有自知 -- 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 是一回事.

苏格拉底解释说, 知识各有主题, 如医学关于健康而政治关于正义. 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关于学问的学问, 那我们要从关于学问的学问中得到什么呢?

医学使我们知道健康, 音乐使我们知道和谐, 建筑使我们学会建造. 所有这些都不需要通过智慧或节制.

所以, 自知并不是知道什么或不知道什么, 而是知道或不知道本身.

2 知道或不知道本身, 也就是关于学问的学问无用

假如有一种学问, 它可以使我们知道一个人有没有某种学问, 那这种学问本身是无用的.

这里以区分良医和庸医举了例子

  • 因为, 假如我们假定学问只属于智慧的领地, 那医生不懂医学
    • 医生只懂得健康和疾病
    • 医学是一问学问, 学问被假定只属于智慧领地
    • 医生不懂医学
  • 所以, 如果我们确实可以知道医生拥有某种学问, 那我们就不能依据这些学问都是学问这一点, 而要依据它们的主题性质
    • 医学的主题是健康和疾病
    • 要公正的考察医生, 要在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问题上进行判断
    • 所以考察的人需要具备医学的学问, 而非关于学问的学问.

在一切关于区分真伪专家的地方, 都是如此.

3 我们对节制益处希望的落空

我们本来希望节制能使我们区别自己与他人知道什么, 不知道什么. 这会为我们巨大的利益:

  • 我们自己只会做我们知道的事
  • 我们会把自己不知道的事交给知道这些事的专家去做
  • 我们会让从属于自己的人做自己知道的事情
  • 家庭和城邦会因为所有事都在专家的管理下而秩序井然

但上面的论证使我们的希望落空了.

苏格拉底又回溯了一便自己的论证, 而后总结道:

"我们过于轻率地承认人类会从他们所做的那些他们知道的事情中获得巨大的好处, 而对他们一无所知的事情则应当交给那些比较好地熟悉这些事情的人去做."

于是苏格拉底以梦为喻, 假设了另一种德性, 这种德性可以使我们获得我们本来希望从节制中获得的益处.

4 辩别好坏的知识

苏格拉底说了他的一个梦, 在梦里有一种智慧可以区分专伪专家, 使我们可以区分好的舵手, 医生, 将军, 匠人, 预言家等, 使我们获得幸福.

而后苏格拉底问克里底亚, 如果有这种知识, 它会是关于什么的?

他先列举了关于制造的知识, 被克里底亚立即否定了. 于是苏格拉底考查了这种知识应该具有性质, 得出这个知识的两个特点, a, 可以使人幸福; b, 是关于过去, 现在或未来的事情.

他又列举了关于跳棋的知识, 克里底亚认为是胡说.

他再列举了关于算术的知识, 克里底亚还是不能认同.

他最后列举了关于健康的知识, 克里底亚认为这个比较接近.

苏格拉底再次提问: "那个最接近真理的知识是关于什么的知识?"

克里底亚脱口而出: "是关于辨别好坏的知识."

5 辨别好坏的知识不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苏格拉底回到他梦中的情景中, 说, 如果从其他学问中取出关于学问的学问, 那么医学, 制鞋, 织布, 领航, 军事的技艺还能照样发挥作用.

但如果少了辨别好坏的知识, 这些事都不会良好地进行或给人们带来好处.

所以能带来利益的不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而是关于利益的知识.

克里底亚还不死心, 问苏格拉底, 为什么我们不能认为节制作为学问的学问, 以其支配其他学问的方式给我们带来好处?

苏格拉底回溯以前的讨论内容: 产生利益的只能是具体的学问, 如医学建筑等, 而作为学问的学问并不产生利益.

最后, 苏格拉底说, 在这场讨论中, 虽然他们一再让步, 跳过无法进行的论证, 但结果依然没有找到节制的定义, 反而恰好无情地证明了节制的无用.

结尾

在故事的结尾, 苏格拉底对卡尔米德表示抱歉, 因为他并从智慧和节制中, "得不到好处, 也不能过一种良好的生活". 而他从色雷斯人那里学来的咒语, 也变得毫无用处了.

但卡尔米德并不相信他与克里底亚讨论出来的结论, 还是希望听苏格拉底念出咒语. 并与克里底亚玩笑着, 要用暴力使苏格拉底说出咒语来.

最后, 卡尔米德问苏格拉底: 你会抵抗么?

苏格拉底回答说: 我不会抵抗.

全文完.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