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德若篇讲的啥

背景

苏格拉底 遇见 斐德若, 问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斐德若 上午宙斯神庙 附近 莫里库斯 曾经住过的那所房子, 听与 厄庇克拉底 一起住的 吕西亚斯 展示口才, 现在出城散步. 因为 阿库美努 建议他沿大路走比在柱廊里散步更加使人精力充沛.

[ 关于人物 ] 吕西亚斯 是希腊的演说家, 《理想国》酒宴就是在其兄 波莱马尔科斯 家中举行. 三十僭主时期 他的哥哥被杀, 他逃亡外地, 民主制恢复后又回到雅典. 他回到雅典写诉状控告杀死其兄的僭主. 其演讲风格简洁明快, 善于用不同的风格适应不同的时机. 在演讲中他尽量使用日常语言.

[ 关于人物 ] 其他说的到人物: 与 吕西亚斯 同住的 厄庇克拉底, 他们住所的原住户 莫里库斯, 劝 斐德若 去城外散步的 阿库美努. 均未查到具体身份.

[ 关于神话 ] 但是值得住意的是, 吕西亚斯 住的地方是宙斯神庙附近. 也就是说 斐德若 是从宙斯神庙出来, 要到城外去散步. 本文再次说到这个问题是本文再次说到关于宙斯神庙是在进行文字批评时, 说到石头和橡树时提到的.

斐德若 邀请 苏格拉底 一起去散步, 并说如果 苏格拉底 愿意, 可以为他讲讲 吕西亚斯 讲了啥. 苏格拉底 表示非常乐意 "听一听你和 吕西亚斯 如何消磨时光".

[ 关于消遣 ] 这里值得注意的事情是, 苏格拉底 明确说到 斐德若吕西亚斯 所做的事情是 "消磨时光". 在后面的地方, "消遣" 会被多次提到.

斐德若 接着讲述了关于 吕西亚斯 演讲的主题: 描写一位美少年如何受到一个不爱他的人引诱, 引诱他的人坚持说这位少年应当接受不爱他的人, 而他不是接受爱他的人. 吕西亚斯 认为这个演讲妙就妙在这里. 苏格拉底 评论这个论调 "是一种多么诱人的民主理论", 如同说应当接受穷人而非富人或应当接受老翁而非青年. 并表示他非常愿意听 吕西亚斯 的演讲.

这里有意思的地方有两点: 一点是 斐德若 认为 吕西亚斯 认为这个演讲妙就妙在它是论证人应当接受不爱他的人; 另一点是 苏格拉底 的评价 -- "诱人的民主理论" -- 为什么是民主理论, 为什么是诱人的.

[ 关于奇观 ] 关于为什么是诱人的, 或者说为什么妙就妙在这点, 我想到了关于 "奇观" 的看法: 这种论调有一种明显的反常识的感觉, 而这种反常识的感觉就给人一种道理上的奇观的感觉.

[ 关于民主 ] 关于为什么是民主理论, 能想到的是他的类比, 似乎在说 "平庸": 爱人是作为的, 是卓越的, 而民主有反卓越的气质.

斐德若 想为 苏格拉底 背诵 吕西亚斯 的文章, 但却装做担心这样做超出自己的能力而 "糟蹋它的作者" -- 吕西亚斯 "为了写这篇文章花了好几周闲暇时间". 苏格拉底 却说, 以他对 斐德若 的了解, 斐德若 一定会一遍遍地要求 吕西亚斯 重复背诵这篇文章, 最后把手稿要到手, 开始熟记文章并找机会练习, 与急于听到讲演的人分享. 斐德若 这才同意开始背诵文章. 苏格拉底 却看出 斐德若 左手拿着文稿并藏在衣襟下, 于是他要求 斐德若 直接读出来, 而不是背诵.

[ 关于消遣 ] 斐德若 在自谦不配背诵 吕西亚斯 文章的时候, 强调这篇文章是 吕西亚斯 用好几周的闲暇时间完成的. 这里再次提到闲暇的问题.

苏格拉底 的说法, 斐德若 出来散步是为了练习他的熟记的 吕西亚斯 的文章, 但是 斐德若 听了这话后并没有直接承认, 而是表示他觉得如果他不诵读这篇文章 "你是不会放过我的", 所以他 "最好还是尽力而为吧". 所以, 似乎不能直接就认定 苏格拉底 猜对的. 但是紧接着 苏格拉底 就猜出 斐德若 手中拿着文稿, 看来 苏格拉底斐德若 还是了解很深的.

[ 关于书写 ]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 柏拉图在这里安排了段 斐德若 想要背诵却被 苏格拉底 要求改为朗读的过程. 这一段安排可能与书写与口头的区分有关系.

而后 苏格拉底斐德若 开始寻找适合诵读文章的地方. 苏格拉底 提意沿着 伊立苏河 走, 并由 斐德若 具体的位置. 斐德若 表示非常乐意, 因为他和 苏格拉底 都光着脚, 即使趟水也没有关系, 而夏天趟水也很令人开心. 斐德若 挑选了一个高大的梧桐树, 那里有树萌, 有风凉, 有草地可以坐. 这时他想起神话中 波瑞阿斯 从河里把 俄里蒂亚 抓走之处正是此地. 苏格拉底 提醒他认错了地方, 正确的地点应该是还在此处下游一里处, 需要穿过狩猎女神的圣地, 在那里还有 波瑞阿斯 的祭坛. 斐德若 承认自己没有真正注意过这些事, 他还问 苏格拉底 是否相信. 苏格拉底 提出了一个时尚而科学的解释: 俄里蒂亚 是被狂风吹下山崖而死的. 但他觉得这些说法只是一些 "勤奋的人" 虚构出来的. 之所以说虚构之人 "勤奋" 是因为一旦开始解释这个神话, 就得去解释其他神话中的怪物. 而他自认为还没有做到 德尔斐 的神谕 "认识你自己", 去研究那些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就太可笑了. 说话间他们已经到了要找的梧桐树, 树下荫凉, 还有贞椒花开的香气. 树旁还有河神 阿刻罗俄斯 和林中仙女的神像和神龛. 苏格拉底 赞叹 斐德若 是好向导. 斐德若苏格拉底 的对此的不熟悉表示奇怪, 苏格拉底 从离开过雅典, 甚至没有出过城. 苏格拉底 对此的解是, 他好学, 而城外的自然不能教他, 而城里的人可以. 但只要 斐德若 像用胡萝卜引诱饥饿的牲口一样拿好文章来引诱他, 他也可以跟 斐德若 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 关于地点 ] 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 有一个小细节, 看起来是 斐德若 选择的地点, 但其实 苏格拉底 选择了方向和范围.

[ 关于神话 ] 这一部分有两处关于神话的内容. 一处是 斐德若 误以为此地是 俄里蒂亚 被风神 波瑞阿斯 带走的神话的事发地. 但是, 苏格拉底 却指出他记错了. 此处至少体现了两件事, 一件事是 斐德若 对于神话并不在意, 另一件事是当时雅典应该正在流行一种对神话进行科学解释的风尚. 苏格拉底 对此种风尚表示的态度是不以为然, 认为做那些解释是费力而无益的, 没有做到 "认识你自己" 而研究这些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 "太可笑". 联系到 苏格拉底 所做的一个变革是认为人是形而上的, 自然是形而下的, 这个观点与 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家 正好相反, 这里很有可能与 [ 批判自然哲学 ] 有关. 另一处于神话相关的话题是, 此地有神像和神龛, 苏格拉底 认为此地可能是河神和仙女的圣地. 之所以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后面 苏格拉底 的祈祷和宗教迷狂.o

[ 关于出城 ] 这里提到 苏格拉底 不出城邦的典故, 他自己的解释是, 他好学, 自然不能教他什么, 而城里的人却可以. 这里似乎又和 [ 批判自然哲学 ] 相关. 因为 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家 都是通过解释自然获得智慧的, 而 苏格拉底 则不是.

另外, 苏格拉底 自称对此处不熟悉, 但在 斐德若 认错神话发生地时, 他却能立即说出神话发生之在此处下游一里之处.

吕西亚斯的文章

接着 斐德若 开始诵读 吕西亚斯 的文章.

吕西亚斯 的文章是讲一个 "没有爱情的人" 在说服另一个人做 "这件事", 而这件事 "对双方都有利".

从前后文看, 我很怀疑所谓 "这件事" 指的是为爱情鼓掌, 但其实前后文里并没有说到这一点, 只是在文章的首尾对此事描述为 "有利". 我隐隐觉得这个说法和 [ 民主政体 ] 主关系, 但一时说不太清楚如果有关系是一种怎么的关系.

文章首先提出的三点理由是: 1. 有爱情的人会在追求到对象后会后悔自己的付出, 而没有爱情的人因为量力而行而不会如此; 2. 有爱情的人会算计爱情的 "收支平衡", 没有爱情的人则不用去计算这些; 3. 有爱情的人虽然会对爱人好, 但却会为了明天的爱人而抛弃今天的爱人.

理由 1 和理由 2 似乎有 [ 明显的矛盾 ]: 理由 1 说的是有没有爱情的人会 "量力而行" 所以不会事后后悔, 理由 2 说有爱情的会 [ 算计得失 ]; 但如果不算计得失, 如何可以量力而行? 或许前者的量力而行不是通过 [ 算计得失 ] 来得? 又或者两者都是算计得失, 但 [ 不是一种 ] 算计得失?

[ 如果要反驳 ] 这三点理由, 目前能想到的是, 即使有爱情的人算计爱情的利益, 问题也出在 [ 算计得失 ] 上, 而不是出在有爱情上. 另外, 关于第三点理由, 只要爱情具有唯一性, 其实不存在相应的问题.

接着文章说, 有爱情的人是 "不健康, 有病, 愚蠢的", 甚至这样的人在 "神智复原" 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是 "疯狂" 的.

在这一段中, 在没有任何的论证的情况下, 将爱情认作是 [ 迷狂 ] 的. 大概在他们看来, 爱情本身就有着 [ 迷狂 ] 的特性, 这是一种公认的 [ 常识 ].

如果在有爱情的人中选择爱人, 所选的范围会非常小. 但若在一般人中选择, 那范围会非常大, "更能找到配得上你友谊的人".

这一段里其实在强调, 有爱情的人是 [ 少数 ] 的. 这里是不是可以与上面的关于[ 民主政体 ] 联系起来. 爱情是一种非民主的东西.

爱情是符合习俗的. 有爱情的人会认为别人会崇拜他 ( 怀疑应为羡慕 ). 但其实是空虚的, 而没有爱情的人会控制自己做适宜的事.

有爱情的人对其他的事情视而不见, 因此其他人见到有爱情的人在一起, 会以为他们是在一起 "满足私欲", 而对没有爱情的人之间交往, 大家则会认为是正常的交往.

前一段说, 有爱情的人认为别人会崇拜他, 后一段讲别人看到有爱情的人在一起会 "诋毁" 他们的往来. 似乎这两优是一对对子. 前一段从当事人角度讲, 后一段从别人的角度讲. 从当一人的角度上, 有爱情的人是 "空虚" 的, 因为他们不能控制自己做最适宜的事; 从别人的角度上看, 有爱情的人在一起, 会被认为满足私欲, 而非为了友谊或足其他兴趣. 我认为这是对爱情的 [ 专注 ] 的批评. 因为有爱情的人专注于爱情本身, 有爱情的人才会不去做最适宜的事, 别人只要看到他们就会认为他们只是为了爱情本身.

保持友谊是件麻烦事, 恋爱时发生争吵, 一方顺从会使双方受害, 因为顺从的会认为整件事情都是对他一个人的伤害. 因此他会担心你和比他有优势的人交往. 无论这优势是钱财方面的还是智力方面, 或是其他方面. 而没有爱情的人只凭他的优点去实现对你的要求, 不会妒忌其他与你交往的人.

这一段对于爱情的批评沿着这样一条路径: [ 维持 ] 友谊 -- 争吵 -- 受害者心理 -- 妒忌. 而对没有爱情的人的维护, 则只从妒忌开始. 如果从文本上看, 妒忌的产生是因为 [ 维持 ] 友谊时产生的受害者心理造成的. 所以仅从妒忌看, 似乎这一段与上一段都是在说 [ 专注 ] 的问题. 但上一段问题发生在有爱情的人自己身上, 而这一段, 问题则发生在有爱情的人对所爱之人的态度上. 但是要考虚文章中说到的妒忌的原因, 又让人觉得, 这里还是在讲 [ 算计得失 ] 上. 也许 [ 维持 ] -- [ 专注 ] -- [ 算计得失 ] 本身有一种内在张力在里边吧.

有爱情的人在不了解对方之前和欲望消退之时不能维持关系, 而没有爱情的人, 在情事前就有友谊, 而在情事后也不会使友谊谈漠.

这一段似乎是在说, 爱情的 [ 时效性 ]. 有爱情的人, 只有在 "有爱情的时效" 内才能维持关系, 而没有爱情发生的情事, 则没有这个问题的. 这个问题可以与 [ 维持 ] 友谊的问题相联系, 因为爱情的 [ 时效性 ] 或者说 [ 短暂 ], 它才变成一个需要维持的事情.

有爱情的人会一味赞扬他所爱的人, 这即是出于担心冒犯, 也是因情欲而损害了的判断力. 如果爱情发展不顺, 他会为不值得烦恼的事烦恼, 如果爱情发展顺利, 他会赞扬不值得先扬的人. 而没有爱情的人, 交欢不是为了当前的快了, 也为了长远的利益. 不会因小过而记恨, 对无心的伤害会宽容, 防止有意的过失. "然而, 如果你认为和有爱情的人不可能缔结坚强的友谊, 那么你就得认为父母子女对我们也没有价值, 更不会拥有任何忠诚的朋友. 但这样想是不对的, 我们拥有这些并不是因为性欲, 而是由于别一个不同系列的行为." ( 怀疑翻译有错误, 第一名当为 "如果你认为和没有爱情的不可能缔结坚强的友谊." 否则这里逻辑讲不通. 因此直接摘抄此句. )

这一段对有爱情的人的批评, 着眼在 [ 判断力 ] 上, 有爱情的人因情欲损害了判断力, 因此会担心不该担心的事, 赞美不该赞美的事. 而没有爱情的人, 则会从长远利益出发. 在这里, 他把没有爱情的友谊关系, 与父母子女的关系相类比.

我们应当偏爱那些对我们要求最急迫, 最强烈的人. 因为他们需求最大, 而最对我们感激. 所以举行宴会应当邀情的乞丐而非朋友, 因为他们会对你感激不尽, 为你祈福. "说来说去, 适当的做法不是把恩惠赐予那些要求最强烈的人, 而是赐予那些最能对我们感恩图报的人 -- 不仅是指乞丐, 而且是指那些值得我们关照的人; 不是那些只贪图你的青春美色的人, 而是那些在你老的时候仍旧能够与你共享安乐的人; 不是那些达到目的就向外界夸耀的人, 而是顾全体面, 守口如瓶的人; 不是那些贪图一时欢乐的人, 而是那些愿意与你终身为友的人; 不是那些一满足情欲就恩将仇报的人, 而是那些在你年老色衰时仍旧对你忠心耿耿的人."

这一段前半段在讲应该恩赐那些最会感恩的人, 而不是最需要的人. 而关于宴会的例子, 让我想到 [ 原因和条件 ] 的区别, 举办宴会自有其目的, 宴请对象当然应是其目的决定的.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