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要素》说了啥:产品经理干什么?
在《<启示录> 说了啥: 产品经理是什么?》中, 说到身份认同是产品经理为了达成产品目标所使用的工具. 所以为了避免 “洗客户的脑没成功, 先把自己洗了””的惨剧发生, 我对于身份认同这事儿是常怀警惕之心, 决不肯轻易作什么 “爱智求真的小伙伴” 的.
那么不在身份认同下, 如何保持自我的一致性呢? 我采用的是信仰, 经验和方法论.
一个人相信什么, 经历过什么, 用什么方法面对世界, 三者定位一个人.
对于一个岗位的独立性, 亦是如此. 产品经理如果是一个独立的, 具有专业性的岗位, 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 不同与其它岗位的方法论.
我对于产品经理方法论的系统认知, 来源于这本书: 《用户体验的要素》.
《用户体验的要素》将产品 (尤其是指互联网产品) 分成了两个维度, 五个层面, 进而定义了互联网产品的十个要素.
产品设计工作, 就是对这十个要素进行设计.
就我目前所知道的产品设计工具, 思想和方法论都可以定位到这个体系下.
因此, 本文可以看作是这个系列文章的导读和预告.
两个维度
作为半路出家的互联网从业人员, 我一直对于, “什么是互联网行业“ 这个问题耿耿与怀. 与是见到前辈就会拿这个问题出来问一遍. 直到后来东软的何博士给了我至今为止最心悦诚服的答案: 互联网行业的本质就是媒体.
我们知道, 如果我们在一个企业内部建设一套信息化系统, 以达到改造或优化企业流程, 这个工作叫作 企业信息化建设.
如果我们建设一套信息化系统, 向社会上不特定的多数人开放, 用于传播信息, 联通大众, 这不就是媒体么?
媒介或媒体是传播渠道, 手段或工具, 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 维基百科 媒体
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 互联网产品又是具有可 交互和可编程的计算机软件. 因此它可以实现一定的 功能 完成一定的 业务.
所以互联网产品具有两个维度: 媒体和软件.
- 作为媒体, 产品设计的对象是信息架构.
- 作为软作, 产品设计的对象是业务流程.
五个层面
当我们打开手机上的一个 app, 或者打开一个 web 网站, 我们即看不到信息架构, 也看不到业务流程. 我们看到的是界面.
这是表现层. 在这个层面, 用户可以看得见摸的到的层面.
然后我们在界面上进浏览, 点击或其它操作, 我们发现所有那此可见的要素按照某些原则被组织起来, 而呈现出一致性, 同时页面的跳转也在引导或控制你的行为.
这是框架层. 在这个层面, 用户可以感知到所有可见要素的组织和流转方式.
进而我们会发现, 可见无素的组织本身是有意义的, 所有这些可见无素的组织形式在向你传达信息; 而同时引导和控制也是有流程的, 这些流程具有自身的目的, 希望你完成某些任务.
这是结构层. 在这个层面, 用户可以了解到产品的实质内容.
当我们在这个应用或网站探索足够长的时间, 我们会发现系统的边界: 它做什么, 不做什么.
这是范围层. 在这个层面, 真正定义产品, 它是什么, 要完成那些事情.
最后, 我们会恍然大悟: “它要挣这笔钱.” 或者 “它要说这个事.” 或者 “它要实现这个价值.”
这是战略层. 这个层面, 是产品的最终的根本和目标, 如果没有这个层面, 就不会有这个产品.
这五个层面, 用户的感知是从上而下的, 而产品的设计是从下而上的.
任何一个好的产品, 不是在那个层面做格外优秀, 而是 自下而上, 一以贯之:
- 有着明确的战略;
- 基于战略规定了清晰的范围;
- 在范围内, 有着符合战略的结构;
- 基于结构组织起产品的框架;
- 在框架之上, 有着风格统一的表现.
据传闻, 大多数失败的产品, 打根子上就有问题:
- 要么是, 在战略层上就没想好做出这个产品来要干啥.
- 要么是, 想的是这件事, 说的是那件事, 而在实现的过程中, 真正要实现的诉求, 被说出来骗人的诉求干扰了.
- 这就是为什么单一诉求的小产品容易成功. 因为单一诉求的小产品战略简单而清晰, 而且不容易被干扰.
所以敏捷开发才是有效的, 因为敏捷开发中, 大的战略被拆分成多个不断迭代的小战略.
十个要素
我们将上面的维度和层面结合起来, 就是 用户体验的要素 了.
战略层 是不用区分信息和功能的. 但是我们需要区分 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
确切的说, 产品要实现的是产品目标, 而产品目标之所以能实现, 是因为用户需求的推动.
也就是说, 产品目标是方向, 而用户需求是约束.
举个例子, 如果我们的产品目标是通过批发和零售积分来赚取差价, 那么我们就要让用户用我们批发来的积分. 为了让用户使用我们批发来的积分, 我们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创造了积分消耗的场景.
在 范围层 信息维度的元素是 信息需求, 功能维度的元素是 功能规格;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 我们要创造积分消耗场景, 那么这个场景需要传递那些信息, 这是信息需求; 在这个场景下, 用户可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这是功能规格;
在 结构层 信息维度的元素是 信息架构, 功能维度的元素是 交互设计;
接着上面那个例子, 我们确定了要传递的信息, 那些信息怎么组织起来: 信息之间如何关联而形成系统, 这是信息架构; 我们确定了用户要完成的任务, 那么用户怎么完成任务, 正常和异常的流程, 这是交互设计;
在 框架层 信息维度的元素是 导航设计, 功能维度的元素是 界面设计; 还有一个综合性的元素是 信息设计;
在我们设计了信息架构之后, 我们就可以根据信息的关联关系, 设计信息间的跳转了, 这就是 导航设计; 交互设计完成后, 我们可以将它们具体到表单, 按钮, 提示等组件, 并把它们组装成页面, 这就是 界面设计; 而这一切最终体现为一个基于场景的体验, 那么我们这个积分消耗场景是类似于游乐场, 还是自选超市, 还是品牌商城? 这就是信息设计, 或者也叫做 概念模型.
最后在 表现层, 元素叫做 感知设计.
感知设计是我不太熟悉的领域. 因为视觉设计是和产品设计一样具有独立的方法论的专业岗位. 据我所知同样的按纽, 圆角的和直角的, 传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同样的红色, 不同明度, 传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正如我尊重产品设计是一个专业的工作一样, 我也尊重视觉设计是一个专业的工作, 而全心全意相信和我合作的视觉设计的专业性.
产出和工具
以上对于产品设计的十个要素的分解, 其实只是划定了一个范围. 《用户体验要素》一书, 对于每个要素也仅仅是泛泛之谈.
但在现实中, 所有上述要素, 必须体现为 由专门工具完成的特殊产出. 而所有产品岗们的产出, 都被称之为文档.
战略层的产出, 通常叫作《商业需求文档》 (MRD) 或 《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
范围层的产出, 通常叫作《功能规格说明书》. 里边包含功能规格说明和信息需求说明.
结构层的产出, 通常叫作《产品需求文档》 (PRD).
框架层的产出, 通常是线框图.
感知层的产出, 通常是高保真原型.
当然, 如果采用敏捷开发 (强烈建议所有项目采用或借荐敏捷开发) 其实不用把每个文档都用 WORD 作成独立成文的东西.
但是建议, MRD 和可研独立成文. 因为这是判断这个产品要不要作的文档.
功能规格说明, 产品需求可以写到线框图里, (几乎所有的原型工具者可以写备注, 通过原型的备注来看需求对于开发人员是非常友好的)
或者把功能规格, 产品需求, 线框图拆散了, 放到禅道, TAPD 等项目管理工具中.
如果要作高保真原型测试, 当然, 高保真原型也应当独立产出.
那么使用什么工具来完成这些产出呢? 这里说的工具, 不是 WORD PPT, 这些写作软件啊. 指的是方法论.
有很多工具, 但在这个系列的后续文章中, 我主要介绍我比较熟悉的工具, 而每个工具对会对应一本或一套书:
战略层: 商业模式画布与价值主张设计.
功能规格, 交互设计: 统一建模语言 UML.
内容需求, 信息架构, 导航设计: 信息架构.
界面设计: UI 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