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窦福音第十七章

耶稣显圣容

经文

1 六天以后, 耶稣带着伯多禄, 雅各伯和他的兄弟若望, 单独带领他们上了一座高山, 2 在他们面前变了容貌: 他的面貌发光有如太阳, 他的衣服洁白如光. 3 忽然, 梅瑟和厄里亚也显现给他们, 正在同耶稣谈论. 4 伯多禄就开口对耶稣说: "主啊, 我们在这里真好! 你若愿意, 我就在这里张搭三个帐篷: 一个为你, 一个为梅瑟, 一个为厄里亚." 5 他还在说话的时候, 忽有一片光耀云彩遮蔽了他们, 并且在云中有声音说: "这是我的爱子, 我所喜悦的, 你们要听从他!" 6 门徒听了, 就俯伏在地, 非常害怕. 7 耶稣遂前来, 抚摩他们说: "起来, 不要害怕!" 8 他们举目一看, 任谁都不见了, 只有耶稣独自一人.

9 他们从山上下来的时候, 耶稣嘱咐他们说: "非等人子由死者中复活, 你们不要将所见的告诉给任何人." 10 门徒便问耶稣说: "那么, 为什么经师说: 厄里亚应该先来呢?" 11 耶稣回答说: "厄里亚的确要来, 且要重整一切; 12 但我要告诉你们: 厄里亚已经来了, 人们却不认识他, 反而任意待了他; 照样, 人子也要受他们的磨难. " 13 门徒这才明白耶稣给他说的, 是指洗者若翰.

《新约导读系列 -- 玛窦福音》

请特别注意这一事件和伯多禄的宣信在时间先后上的关联 ( 这一事序在三部对观福中记载的相同, 可证明十六 13 ~ 十七 23 数节在这几部福音写就之前就已经有文字记录了 ). 我们看到梅瑟和厄里亚, 旧约的代表人物 -- "法律和先知", 都是福音故事里最重要的人物. ( 例如他们被描绘为 "两位见证人" ). 这整个景像的主题取算帐篷节 -- 以色列所有节庆中最欢愉的一个 ( 新约里其他地方引用来描述天堂的喜乐 ). 那来自天上的声音对伯多禄, 雅各伯和若望重复了耶稣在领先当时所听到的话语: 在这里他是受了光荣的上主仆人.

若翰是厄里亚这一事实, 一直要到门徒藉巴斯卦奥迹之启迪而认识耶稣的天主性之后, 才完全被披露出来. 耶稣认洗者为厄里亚以后, 他现在宣佈若翰的被杀就是他自己生命的写照.

《新学院村圣经诠释 -- 玛窦福音诠释》

在这段情节中, 继续隐含式地回答耶稣身分的问题, 并说明其意义. 虽然耶稣预言自己必须受难, 死亡并复活 (玛十六 21), 但读者在此得到完全绝对的保证: 耶稣的死亡并非意味着祂受到天主咒骂 ( 申二十一 23 ), 或受到天主的完全拒绝. 祂的面貌和衣服发光 ( 2 节 ), 表示祂是 "在父的国里发光有如太阳的义人" ( 参阅: 玛十三 43 ). 来自天上的声音 ( 5 节 ) 再次重申耶稣受洗时所听见的讯息: 祂是天主的爱子 ( 玛三 17 ). "听从祂" ( 5 节 ) 的命令, 是在呼应 《申命纪》中 "上主你的天主, 要由你中间, 由你兄弟中, 为你兴起一位像我一样的先知, 你们应听信他" 这句话, 并强调耶稣是法律的诠释者, 像是先知, 是像梅瑟和厄里亚 ( 3 节 ) 那样的先知.

玛窦圣史进一步以下述各样细节, 刻画出耶稣是新梅瑟的图像: "在高山上" ( 1 节, 参阅玛五 1: 十五 29: 二十八 16 ), "面貌发光" ( 2 节, 像梅瑟在西乃山上与天主相遇后的样子, 见: 出三十四 29 ), "云彩遮蔽了他们" ( 5 节, 象征天主的荣耀显现在云彩中, 与被放逐在旷野中, 奔向自由的以色列子民同在, 见: 出十六 10: 十九 9 ). 玛窦圣史特别描述这个神视的经验 ( 6 节 ), 门徒的反应与达尼尔先知见到的末世異象时的反应相似: "俯伏在地", 并受到 "抚摸" 的安慰 ( 达八 17~18: 十 7~9 ).

门徒与耶稣谈论有关厄里亚先知的话 ( 9~13 节 ), 是因为《玛拉基亚先知书》上有著 "在上主伟大及可怕的日子来临以前, 我必派遣先知厄里亚到你们这里来" ( 拉四 5: 希伯来版本三 23 ) 这句话, 如何诠释这句话, 是可争辩的. 对基督徒来说, 厄里亚的来临, 在若翰洗者身上已经实现了 ( 也请参阅: 玛三 1~17: 九 18~26; 十一 1~19; 十四 1~12 ).

《偕主读经系列 -- 玛窦福音》

当门徒们听到耶稣宣布自己要受苦, 以及跟跟随祂所产生的后里时, 他们感到万分沮丧, 萎靡不振. 耶稣显圣容极富鼓励性, 因为其中显示了耶稣的光荣, 也同时预言了祂十字架上的胜利.

在这个叙述里面, 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耶稣形象. 在祂身上, 天主的光荣得以展现; 祂就是以色列期待已久的真正默西亚. 不仅如此, 祂还是天主之子. 玛窦在他的整部福音中, 都坚持这样称呼祂. 耶稣的这次显现, 针对的是伴随祂的几位门徒, 可是玛窦的思想中, 却是针对恭读福音的每一个人, 邀请众人借默想耶稣战胜死亡的事实, 来增加对祂的信德; 如此, 他们才能够担负的起门徒的頟种责任, 仿效耶稣的一切行为.

耶稣是一位老师, 祂教训并引导自己的门徒; 祂同时又是主, 充满了天主的光荣, 被云彩环绕 ( 一种神性临在的表达 ). 天主想要揭去那块遮盖耶稣的神秘面纱. 门徒们立刻跪倒在祂面前, 这是在主前朝拜的态度. 天主的临在也使他们产生恐惧感; 但这种恐惧害怕的心情, 因耶稣的临在和那句 "不要怕" 而烟消云散.

玛窦借这段叙述着重传达的讯息, 是证明将要发生一切 ( 天国的德能, 复活, 光荣等等 ), 如今己在耶稣这个人身上成为事实. 这个叙述也邀请门徒们超越那个光荣而轻松的默西亚主义的诱惑, 鼓励他们走耶稣走过的路, 坚决地服从天父的旨意. 为玛窦而言, 耶稣的苦难和光荣, 是祂拯救工程中不可分割的.

关于厄里亚的问题, 应该在显示圣容的情节中理解. 门徒们也想了经师所讲的一种流行说法: 如果厄里亚还没有回来, 那耶稣就不是默西亚. 耶稣在自己的回答中, 己经将洗者若翰等同于先知厄里亚, 因为若翰已经完成了预备人们去迎接默西亚的使命. 既然人们没有接受若翰, 反而杀害了他, 那么, 他们也不会接受耶稣 -- 这位人子, 并且要诬告祂, 将祂置于死地.

耶稣之所以这样强调自己的苦难, 是为了打破任何政治化或民族主义的默西亚观念. 人子的确是默西亚, 但祂如同雅威的仆人一样, 是受苦的默西亚.

治好附魔的儿童

经文

14 当他们来到群众那里时, 有一个人来到耶稣跟前, 15 说: 主啊, 可怜我的儿子吧! 他患癫痫病很苦, 屡次跌在火中, 又屡次跌在水里. 16 我把他带到你的门徒跟前, 他们却不能治好他. 17 耶稣回答说: "哎, 无信败坏的世代, 我同你们在一起要到几时呢? 我容忍你们要到几时呢? 把他给我带到这里来!" 18 耶稣遂叱责魔鬼, 魔鬼就从孩子身上出去了; 从那时刻, 孩子就好了. 19 以后, 门徒私下对耶稣说: "为什么我们不能逐出这魔鬼呢?" 20 耶稣对他们说: "由于你们缺少信德; 我实在告诉你们: 假如你们有像芥子那么大的信德, 你们向这座山说: 从这边移到那边去! 它必会移过去的; 为你们没有不可能的事." 21 [ 但这类魔鬼非用祈祷和禁食, 是不能赶出去的. ]

《新约导读系列 -- 玛窦福音》

玛窦藉这一事件强调对行奇迹充满信德的必要; 马尔谷的著重点则略有不同.

《新学院村圣经诠释 -- 玛窦福音诠释》

患有 "癫痫病" ( 这个希腊字的意思是 "发狂的" ) 孩子的悲惨遭遇, 成为进一步培训门徒的机会. 孩子父亲向耶稣说 "主啊, 可怜我的儿子罢" 的哀求, 是《玛窦福音》中所有苦难者请求怜悯时的共同作为 ( 玛八 2, 5~6, 25; 十四 30: 十五 22, 25;二十 30~31 ). 门徒被授予治癒各种疾病的权柄 ( 十 1 ), 然而, 玛窦圣史并没有提到门徒曾经行使过这些权柄 ( 参阅, 谷 13, 30 ). 耶稣对门徒严厉的训诫, 是在反应梅瑟对以色列民的愤怒 ( 申三十 5 ). 耶稣再次训诫门徒, 不要关注自己所缺乏的, 而是要运用自己的 "小信德" 来宣扬福音, 并行使自己己经得到的权柄 ( 请参阅: 玛六 30; 八 26; 十四 31; 十六 8; 二十一 21~22 ). 也请参考 "芥子比喻" 教导 ( 玛十三 31~32 ).

《偕主读经系列 -- 玛窦福音》

本段作述的目的, 是为了通过具体的事实来诠释信仰的真諦. 马尔谷也记载了同一个故事, 但是玛窦的叙述更加广阔, 细节也较多, 所描述的场景更容易让人理解. 并特别强调祈祷.

玛窦提到任何治愈的奇迹, 都是为了重复强调信德的力量, 特别是当那些小信德的门徒门缺乏信德的时候.

真正的信德, 无论多小, 甚至如同芥子, 也是分享天主的能力 ( 罗 4:17-21 ). 因此, 才可以说信德能够移山 ( 格前 13:2 ). 这种方式是对创造者力量的一种诗歌式的表达, 就是说, 无论阻碍多么强大, 甚至如同大山一样 ( "山岳跳跃如同公羊, 小丘舞蹈恰似绵羊", 咏114;4 ), 在祂面前也都会云消雾散.

在这里, 玛窦斥责门徒对于自己从耶稣接受来的力量没有足够的信心. 所以, 这种意义上, 这段讯息仍旧没有失去真正的价值: 劝人不要怀疑福音的拯救力量.

二次预言受难和复活

经文

22 当耶稣同门徒在加里肋亚周游时, 耶稣对他们说: "人子将被交于人们手中. 23 他们要杀害他, 第三天他必要复活. " 门徒就非常忧郁.

《新约导读系列 -- 玛窦福音》

注意, 玛窦所写的 "第三天" 和他在十六 21 记载的相同. ( 参照马尔谷福音中的 "三天之后", 是相当难解的 ). 玛窦所记的在早期教会的仪式中已经为人采用.

《新学院村圣经诠释 -- 玛窦福音诠释》

门徒对耶稣第二次预言受难和复活的反应, 不再像耶稣首次预言时 ( 玛十六 21~23 ) 一样, 抱着否定的态度, 但门徒还是表现得 "非常优郁". 在与耶稣一同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 门徒逐渐明白并接受耶稣必须受难, 死亡, 复活这一事实( 请与谷 30~32 做对比 ).

《偕主读经系列 -- 玛窦福音》

耶稣不愿意让人知道祂的到来, 因为祂渴望与自己的门徒在一起, 第二次向他们宣告自己的苦难, 死亡和复活. 被动动词 "被交出" 也可以假定为天主把耶稣交出来, 但这并不表示天主愿意虐待人; 为拯救世人, 天主把自己的独生子交出来, 但那些感到被耶稣威胁的 "人" 的仓促决定, 最后残暴地把祂杀死了 ( 参阅依 53:12 ). 仍然沉醉于胜利光荣之愿望中的门徒们, 实在不能明白, 为什么默西亚必须忍受十字架.

缴纳殿税

24 他们来到葛法翁时, 收殿税的人来到伯多禄的跟前说: "你们的师傅不纳殿税吗?" 25 伯多禄说: "自然纳的." 他一进到屋里, 耶稣就先对他说: "西满! 你以为怎样? 地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或丁税呢? 向自己的儿子, 或是向外人?" 26 伯多禄说: "向外人." 耶稣对他说: "所以儿子是免税的了. 27 但是, 为了避免使他们疑怪, 你往海边去垂钓, 拿钓上来的第一条鱼, 开了它的口, 就会找到一块 '斯塔特'. 拿去交给他们, 当作我和你的殿税. "

《新约导读系列 -- 玛窦福音》

只有玛窦福音告诉我们耶稣顺从了犹太的法律, 并强调伯多禄显要的地位, 然后引入那个问题 "在天国里究竟谁是最大的?" 更由这问题引出耶稣的一番道理.

《新学院村圣经诠释 -- 玛窦福音诠释》

这记述为《玛窦福音》独有. 其中的争议点在: 是否所有二十岁以上的犹太男丁每年都要交付半个 "协刻耳" 的殿税, 作为给上主的献仪 ( 出三十 11~16 ). 殿税用于圣殿维修, 同时它还是以色列犹太人散居于异民中的犹太团结的象征. 殿税的争议可能是源于不赞同撒杜赛人滥用殿税的行为, 或源于不赞同这样会让无力交付殿税的人感到羞愧难堪. 耶稣与伯多禄的对话清楚的表示圣殿为天主之居所, 可是, 耶稣因为是天主子, 所以应被豁免殿税. 不过, 为了不引发事端, 耶稣缴付了殿税. 鱼口里找到一 "协刻耳", 这一离奇细节的描述, 给这事件增添了一股民间传奇故事的氛围.

《偕主读经系列 -- 玛窦福音》

这次的纳税问题是由犹太人的风俗习惯引发的. 按照法律 ( 出 30:11 - 13 ), 凡年满二十岁的犹太男子, 无论居于耶路撒冷, 还是居于犹大地区, 甚或散居于罗马帝国, 每年都要缴纳对殿税. 他们可以在逾越节亲自到圣殿缴纳, 也可提前缴纳. 所缴付的金额只需要两个 "达玛" ( 新约年代的希腊货币单位 ), 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天的工资. 伯多禄在鱼嘴中找到的 "银币", 直译为 "斯塔特", 币值四个 "达玛", 正好够付两人的圣殿税. 与罗马帝国向人们征收的税金相比, 圣殿税甚少.

耶稣所说的类比另有深意, 一方面明显地指出祂没有缴纳赋税的责任, 因为这种责任仅限于受管理的民众, 国王的儿子不必遵守. 有关弟 25 - 26 节的解释, 是基于耶稣为天主子的缘故. 圣殿之主就是天主, 而耶稣就是天主的儿子. 所以相信耶稣的人, 也就分享了儿子的这种身份, 就获得了耶稣和祂门徒们所享有的那种自由. 但是, 通过那种自由, 耶稣也想要表达自己对于这些附属规条的尊重, 以及对于天主的居所 -- 圣殿的尊重.

尽管耶稣没有缴纳赋税的责任, 但是为了不引起误解,或者为了避免与合法权威的冲突, 仍旧缴纳了圣殿税. 圣殿在公元 70 年被毁灭之后, 所有从犹太人收缴过来的税金, 都被专用为维修罗马异教神明在卡比托里山的朱庇特神殿. 这个故事可以帮助玛窦时代的犹太人团体对此有所理解. 尽管没有义务, 但他们为了避免闲话和诽谤而这样做, 也是合宜的 ( 参阅罗 13:1 - 7; 伯前 2: 13-17 ).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