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窦福音第十八章

天国中谁最大

经文

1 就在那时刻,门徒来到耶稣跟前说:“在天国里究竟谁是最大的?” 2 耶稣就叫一个小孩来,使他站在他们中间, 3 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变成如同小孩一样,你们决不能进入天国。 4 所以,谁若自谦自卑如同这一个小孩,这人就是天国中最大的。”

《新约导读系列 -- 玛窦福音》

一个小孩, 天国活生生的比喻. 说明了进入教会必须具有的心境. 那小孩是基督的象征. 是门徒们所提问题的答案. 谁若 "自谦自卑如同这一个小孩", 在天国里就是最重要的.

戒立恶表

经文

5 “无论谁因我的名字,收留一个这样的小孩,就是收留我; 6 但无论谁,使这些信我的小子中的一个跌倒,倒不如拿一块驴拉的磨石,系在他的颈上,沉在海的深处更好。 7 世界因了恶表是有祸的,恶表固然免不了要来,但立恶表的那人是有祸的。 8 为此,倘若你的手,或你的脚使你跌倒,砍下它来,从你身上扔掉,为你或残或瘸进入生命,比有双手双脚,而被投入永火中更好。 9 倘若你的眼使你跌倒,剜出它来,从你身上扔掉,为你有一只眼进入生命,比有双眼而被投入永火中更好。 10 你们小心,不要轻视这些小子中的一个,因为我告诉你们:他们的天使在天上,常见我在天之父的面。11 【因为人子来是为救那丧亡了的。】

《新约导读系列 -- 玛窦福音》

耶稣当众指责给 "这些小子" ( 孩童成为单纯信友的象征 ) 立恶表这件事. 并严重警告这些人, 立恶表的人将受到严惩.

《偕主读经 -- 玛窦福音》

玛窦在这一章记载了耶稣五篇重要讲道中的第四篇,是对团体的训导。我们可以猜想到,不同的小团体同住在一起的问题与困难,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紧张气氛。玛窦为说明这种情况,劝告我们,照顾弱小者并彼此宽恕应该是基督徒团体的基本准则:这种团体是任何时代团体的模范。 天国的来临就会带来这种价值观的改变。 门徒们的问题引出了这篇讲道。 教会既然必须组织起来,便需要一些人承担某些责任和义务,这些人是不是最重要的人物呢?门徒们特别想知道答案。 然而,玛窦却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耶稣借此事所教训的,天囯的来临必然要带来一种价值观上的改变。耶稣抱起那个孩童已经是一个答案 .同时要求袍的门徒们也应该像孩童一样 。 当时的社会与今日的社会大不相同,耶稣时代的孩童在社会中没有法定的权利,而且,他们只能依赖自己的父母, 从父母接受一切馈赠。 天主的国不能靠一个人的能力获得;天国是一件礼物,只有出自孩童般的单纯和感激,才能接受这份礼物。 福音中的"小"字不仅指孩童也指所有诚朴和谦卑的人。 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选择全心全意地跟随耶稣。基督徒团体,特责人,切莫低估这些人在团体中的作用和贡献。这些"小"弟兄们,具体地实现了福音的精神,让耶稣在贫穷者和简单的人中的临在彰显无遗。

亡羊喻

经文

12 “你们以为如何?如果一个人有一百只羊,其中一只迷失了路,他岂不把那九十九只留在山上,而去寻找那只迷失了路的吗? 13 如果他幸运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比为那九十九只没有迷路的,更觉欢喜; 14 同样,使这些小子中的一个丧亡,决不是你们在天之父的意愿。”

《新约导读系列 -- 玛窦福音》

这些 "小子" 对耶稣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这个比喻展示天主拯救普世的意愿. 并且暗示耶稣为 "善牧" 的任务. 第十一节可能是从路十九 10 借用来的注解.

《新学院村圣经诠释 -- 玛窦福音》

这是《玛窦福音》的四大言论集, 关注的教会团体生活和秩序. 第一大段强调应该谦卑, 并要关心弱势群体的需要 ( 1 ~ 14 节 ); 第二大段是向团体中愤愤不平的成员说明和解的步聚和过程 ( 15 ~ 20 节 ); 紧接着的最后一大段, 是一则 "无限的宽恕" 的比喻 ( 第 21 ~ 35 节 ). 这些言论是向门徒所说 ( 1 节 ), 但教导的性质却是针对那些在教会中负有领导责任的人, 而不是针对 "小孩子".

第一大段的第一部分 ( 1 ~ 5 节 ), 是耶稣教导团体领导人应该有意识的, 把自己视为团体是最卑微的人, 如此培养谦卑之德. "小孩子" 在家庭中受到理所当然的重视, 但他们却是最弱势的群体, 而且没有能力矣帮助家庭的生计, 至少要等到他们长大后. 第二个操练谦卑的方法, 就是盛情款待那些 "无足轻重之人" 或 "小孩子". 要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他们, 如同款待重要客人时的殷勤周道及无私, 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真正领袖应有的风范.

最后, 团队领导人要小心绊脚石挡住 "小孩子" 的路 ( 6 ~ 9 节 ). 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 玛窦圣史没有讲清楚谁是小孩子. "小孩子" 可以是新的皈依者, 也可能是指那些信德尚未坚定的人, 无论如何, 他们都是耶稣的 "门徒", 基督福音的宣讲者. 一个人如何对待 "最小的", 将成为末日审判时赏报和惩罚的依据. ( 玛二十五 40, 45 )

圣史最后以 "亡羊的比喻" 来说明, 每一个小子都应该被重视. 牧羊人要尽一切所能寻回迷失的羊 ( 10 ~ 14 节 ). 基督徒的领袖应该效法天主对以色列的眷顾 (咏二十三, 依四十 11). 还要效法耶稣怜悯那些如同 "没有牧人的羊" ( 玛九 36 ) 的人. 牧羊人不应是 《刻则厄耳先知书》所譴责的,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羊群之上的牧羊人 ( 则三十四 1 ~ 4 ). 这里所指的牧羊人, 是要寻找 "以色列家迷失的羊" ( 玛十 6 ). 玛窦圣史的这个比喻, 不是强调羊的悔改 ( 参见: 路十五 7 ), 而是强调牧羊人的紧迫任务是遵循天主的旨意, 并且牧羊人在找到亡羊之后, 能体验到极大的欢喜 ( 13 ~ 14 节 ).

《偕主读经 -- 玛窦福音》

这段叙述的主角其实是那个出去寻羊的牧人。耶稣所经验到的天父不是一位有偏见和私心的天主。耶稣知道,天主之所以为父亲,是因为祂出去寻找迷失者,爱护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人。为了找到那只迷失的羊,祂竟然将另外的九十九只留在一边: 找到以后,便将它背在自己的肩上,和其他人分享找到羊的喜乐。这难道不足以说明天主就是一位真正的父亲吗?当祂爱一个迷失者时,并没有停止爱其他人;祂只不过是在保证,即使他们可能会迷失,也不会失去祂的爱。

玛窦将这个比喻应用到那些受欺骗或诱惑而误入歧途,且离弃耶稣教训的门徒们身上。人们应该采取牧人寻羊的行动,对待那些已经跌倒和将要跌倒的人。这些在生活中迷失的人,需要别人的珍惜和引导,才不致奔向死亡。天主绝对不会放弃任何迷失的人,祂永远耐心地等待并寻找我们。

联系上下文,我们看到,这个比喻特别强调每一个人的绝对价值, 同时,也显示出,由于天主是众人的父亲,才建立起基督徒中间的兄弟姐妹关系。当他们能够出去寻找迷失的兄弟姐妹时,他们就完成了天父的旨意"你们天上的父也不愿意这些小孩丧失任何一个" 。

兄弟规劝之道

15 “如果你的弟兄得罪了你,去,要在你和他独处的时候,规劝他;如果他听从了你,你便赚得了你的兄弟; 16 但他如果不听,你就另带上一个或两个人,为叫任何事情,凭两个或三个见证人的口供,得以成立。 17 若是他仍不听从他们,你要告诉教会;如果他连教会也不听从,你就将他看作外教人或税吏。18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19 我实在告诉你们:若你们中二人,在地上同心合意,无论为什么事祈祷,我在天之父,必要给他们成就,20 因为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

《新约导读系列 -- 玛窦福音》

这一段文字, 类似古木兰的安色尼团体的戒律. 提供了兄弟规劝之道. 它似乎于罪的赦免有关. 注意这节里的 "得罪你", 原文可能并非如此. 早先耶稣曾声明, "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 福音作者在那段文字之后加入的评论也颇富含意 -- 在旁观看的群众遂都赞颂天主, "因为他给了人类这样大的权柄". 那段文字显示玛窦承认耶稣把这种权柄赐给了教会. ekklesia 一字 ( 此地可能指地方性的教会团体 ); 不是普遍的给予整个教会, 而也为各地区的教会所拥有. 传统上, 天主公教经由告解圣事已经行使了这个来自天主的权力. "束缚" 和 "释放" 是一种经师文学的表达法. 象征着这种判决权的实行: 这两个名词应该当做一个整体看待. 有人问, 与 "释放" 相对的 "束缚" 指的是什么? 他就误解了这个比喻 -- 教会对罪的权力和象征, 也就是教会能够完全赦免罪罚.

团体最适合的祈祷, 就是礼仪的祈祷. 甚为天主所喜爱, 而且似乎比个人祈祷更容易为天主所悦纳; 耶稣, 我们的厄马奴耳, 允诺他将以一种特殊的临在参与我们的礼仪, 祈祷. 不过值得重视的是这几节只有玛窦福音有所记载.

《新学院村圣经诠释 -- 玛窦福音》

这一段介召了在教会团体中, 当一个人得罪了另一个人时, 应采取的态度, 首先是面对面的规劝, 先由被得罪的一方 ( 15 节 ) 用一颗愿意宽恕的心去接纳另一方. 最佳之情况是一开始面对面规劝, 就作到了使他悔悟并和解. 如果没有成功, 下一步就是让教会团体中的一至两个成员介入 ( 16 节 ), 目的是依靠公平的证人或调解员证实事情的真相. 如果还不行, 只好把事情带到整个教会团体的面前, ( "教会" 这个字仅在此处和玛十六 18 中应用 ). 如果这样还不行, 那么只好将此人看作是 "外邦人或税吏" ( 17 节 ). 这里不是很清楚, 是否意味着把此等人驱逐出教会, 还是要效法耶稣, 仍以良善行为对待这样的人. ( 参阅玛八 5 ~ 13; 九 9 ~ 13; 十一 19; 十五 21 ~ 28 ).

在此, 耶稣也许是在主张基督徒要乐意一起同席和擘饼, 甚至是他们正在为彼此之间的分歧, 从事和解的时候. 注意这段经文中, 并没有说明 "得罪" 的性质. 但这策略, 似乎并非针对每类罪行都行的通. 我们也要知道, 整个教会团体有着 "束缚" 和 "释放" 的权柄. 并且整个教会也要为和好而祈祷.

《偕主读经 -- 玛窦福音》

基督徒团体应该以和平为核心法则, 或者没有冲突,或者冲突后有过修和 。如果团体中的一个成员拒绝修和,那么,他即使留在团体内,也只是个陌生人:如果他仍旧不改变仇恨的态度,团体的负责人 有权利将其开除(参阅格前5 :5-6) 。

这种关于宽恕和修和的教训, 在团体祈祷的训示中得以满全。 一个祈祷的团体可以获享耶稣的临在(参阅28:20) ,但是,他们需要拥有 耶稣在"天主经"里所要求的态度,也需要实践其中所要求的条件。

宽恕之道

经文

21 那时,伯多禄前来对耶稣说:“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次?直到七次吗?” 22 耶稣对他说:“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 23 为此天国好比一个君王,要同他的仆人算账。 24 他开始算账的时候,给他送来了一个欠他一万‘塔冷通’的,25 因他没有可还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儿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变卖来还债。26 那仆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说:主啊!容忍我吧!一切我都要还给你。27 那仆人的主人就动心把他释放了,并且也赦免了他的债。 28 但那仆人正出去时,遇见了一个欠他一百‘德纳’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咙说:还你欠的债!" 29 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说:容忍我吧!我必还给你。30 可是他不愿意,且把他下在监里,直到他还清了欠债。 31 他的同伴见到所发生的事,非常悲愤,遂去把所发生的一切告诉了主人。 32 于是主人把那仆人叫来,对他说:恶仆!因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债;33 难道你不该怜悯你的同伴,如同我怜悯了你一样吗?34 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给刑役,直到他还清所欠的一切。35 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

耶稣在回答伯多禄所提, "一个兄弟应被宽恕几次" 时, 更改原始的拉默客的报复律, 而宣告了基督徒的 "报复律": 无限的宽恕. 这一个引人注目的比喻 ( 只有玛窦福音有 ) 是我们在天主经里向天主求宽恕的解说: "尔免我债, 如我亦免负我债者".

《新学院村圣经诠释 -- 玛窦福音》

上面简述和解过程漫长而艰距. 伯多禄问一个兄弟应该被宽恕几次, 直到 "七次" 吗? "七" 在圣经的术语中是一个整的数定, 在这里表示无数次的意思. 耶稣劝诫要宽恕他人 "七十个七次" ( 22 节 ), 这与拉默客发誓要给予 "七十七倍" 的报复 ( 创四 24 ) 形成对比.

在此耶稣讲了一个有关 "宽恕之道" 的比喻, 这比喻有三幕场景. 第一幕是关于一个君王决定要收他家仆 "欠债" 的情节 ( 23 ~ 27 节 ), 这位家仆是位高级官僚 ( 24 节, 由所欠的金额显示, 此仆是高级官僚 ). 这位官僚管家显然是负责向属下 ( 其他家仆 ) 索取欠债的. 他应建立人际网络, 发展对他和君王有利的运作体制. 这位想要显示权力的君王, 想要收回 "一万塔冷通", 大约折合六千至一万个工作日的工资. 君王的目的是要提醒家仆对他顺服. 家仆的反应正合君王的意 ( 26 节 ). 他向君王表现了顺服和敬意, 同时还表示了对君王依赖和忠诚. 君王对此感到满意, 并恢复了家仆的职位. 君王的权力和宽宏大量因此传扬开去.

第二幕是关于这位被豁免还债的官僚管家, 跟君王向他讨债一样对自己的属下素债的情节 ( 28 ~ 30 节 ). 属下欠这位官僚管家的金额, 比起这位官僚管家欠君王的金额要少一百倍. 问题不是数额上的多少, 而是两人都无法償还债务. 虽然属下也跟他上级 ( 官僚管家 ) 对君王所做的一样, 俯伏在地哀求官僚管家, 但这位官僚管家却用极度恐嚇, 威胁的方式, 而不是以豁免他债务来对待他.

最后一幕是这官僚管家的同伴将所发的一切, 报告给君王, 君王对此极为震怒 ( 31 ~ 34 节 ). 如果这位官僚管家瞭解君王豁免他债务的用意, 那么他就应该效法君王所做的. 如果这位官僚管家需要别人对他表示忠诚, 阿谀及承认他的权力, 君王早先的作为已经向这位官僚管家明示了他该怎么做. 然而这位官僚管家却不效访君王的所为, 而令君王蒙羞. 官僚管家认用他的行动表示君王施行的权力方法是没有效力的. 如果官僚管家认为人身攻击, 贬低他人和残忍监禁, 是获得权力的方式, 那么君王将会展示给他的, 正是自己的为人之道. "如果你们不頟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 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 ( 35 节 ) 这句结论, 可能是玛窦圣史加上的.

像所有的比喻手法那样, 这里的君王既像天主, 又不像天主. 天主不会像这比喻中专制的君王, 天主的作为不是为了扩张权力或财富, 而是为了增进所有受造物的幸福. 但是, 天主也会像这个君王一样, 透过耶稣, 仁慈地宽恕了我们所有的债, 犹如耶稣在 《天主经》 中教导门徒祈祷那样 ( 参阅玛六 12 ). 对这样的怜悯, 唯一的回应, 就是因天主的怜悯能变化人心, 使人能够用同样怜悯之心对待他人. 这种让人能产生怜的力量, 是透过谦卑心态, 并努力放弃报复的意愿, 而达致和解和结果. 那些在与他人相处时不学习仿效天主的行为的人, 天主将会用他们的待人之式对待他们自己.

《偕主读经 -- 玛窦福音》

对于伯多禄这个"数学"题,耶稣同样以一个代表"无限" 的数字作答,并且借着这个对比鲜明的比喻,来表达祂的意思。在古代的东方文化中,报复律是一个神圣的传统,而宽恕意味着使自己蒙羞并丧失尊严;然而,为基督徒而言,没有止境的宽恕代替了报仇。

这个比喻描述了人和天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彼此间的关系。 一万个塔冷通的债务,无论怎样都是偿还不起的,这象征所有的人都蒙受天主的仁慈而获得宽恕 (24-25) 。那个毫无怜悯的仆人的态度,代表人心的吝啬。我们彼此相欠"一百块银元" (28) ,这个数目与我们 获得的宽恕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天主给予我们的宽恕之恩是超乎想象的,但是,对于那些拒绝宽恕自己邻人的硬心肠,袍却要将这种恩宠完全收回。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邻人呢?

无论谁,只要经验到天父的这种仁慈,都不会再去计较哪里才是容忍和宽恕兄弟姊妹的底线。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