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一
孟子说: 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握着权柄的乱臣贼子真的惧怕了么? 我不知道. 但孟子却差点被握着权柄的罢了配享, 吃不得太庙的那一口冷猪头肉.
《明史》卷 139 《钱唐传》中说:
帝尝览《孟子》, 至 "土芥" "寇雠" 语, 谓非臣子所宜言, 议罢其配享, 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
说是当了皇帝的朱元璋, 有一天读《孟子》, 读到《离娄下》中说: "君子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群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老先生不如孔老先生 "谦谦君子", 他是有脾气的 "大丈夫". 见过了不靠谱的君王, 出门就骂 "望之不似人君".
关于君臣关系, 他说: 君王如何待臣下, 臣下就会如何待君王, 如果君王把臣下看作泥土草芥一般, 那臣下就应该把君王当成仇敌一样.
造了一辈子反, 马上得天下的太祖皇帝, 那听得了你们这帮臭知识分子, 说这样的话. 于是便要罢免孟子配享太亩庙的待遇. 如果有人反对这件事, 就按 "大不敬" 论罪.
二
陈嘉映老师说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认知原型的不同. 这一点体现在中西文化中, 让人们产生感动的东西不同.
他举了两个例子, 东西方各一个.
据说, 第二次布匿战争时, 一群罗马士兵冲进了阿基米德的家中, 其时阿基米德正在证明一个画图问题. 阿基米德面对敌军的刀枪, 以双手护住沙盘, 高呼道: "不要动我的圆."
西方人听到这个故事, 感动的不得了. 中国人听了却并没有那么感动. 同样也有一个东方的故事, 中国人听了感动的不得了, 而西方人却很难受其感动.
这就是崔杼弑君的故事.
崔杼杀了齐庄公. 齐国太史写下 "崔杼弑庄公". 崔杼杀死了太史, 太史的大弟继续这样写, 崔杼又杀了大弟. 太史的二弟也这样记载, 崔杼又杀了二弟. 最后太史的三弟依然这样写, 崔杼只好放过他. 太史的族人以为太史全家都被杀了, 带着竹简要去写 "崔杼弑庄公" 这几个字, 结果发现已如实记录, 于是离去
大概说来, 西方人对于世界的真相有一种独特的敬意, 而中国人对于历史的真相也有一种独特的敬意. 为了这种敬意, 整整一族人可以安然赴死.
在有这样 "认知原型" 的中国, 一个皇帝怎能动的了圣人的待遇.
《明史 钱唐传》接着写道:
唐抗疏谏曰: "臣得为孟柯死, 死有馀荣". 时廷臣无不为唐危. 帝鉴其诚恳, 不之罪. 孟子配享亦旋复.
在正史里, 写的冠冕堂皇, 但在野史里, 可就写的血腥多了. 《宁波府新志》说:
上览《孟子》土芥寇仇之说, 谓非臣子所宜言, 议欲去其配享, 诏敢谏者, 罪以不敬, 且命金吾射之, 刑部尚书象山钱唐, 抗疏入谏, 舆榇自随, 袒胸当箭, 曰, 臣得为孟柯死, 死有馀荣. 上见其诚恳, 命太医疗治, 孟子配享得不废.
钱唐是带着棺材, 顶着箭口去为孟子死谏, 才拦下了 "孟子罢享".
然而这才是权力与文化过招的第一个回合.
三
然而齐国太史以一族之血脉所维护的历史, 至唐, 其面目也开始变得面目不清起来. 唐太宗硬是看了记录自身功过的《起居注》, 自此开了君王直接删改历史的先例.
删改是权力对文化的常规操作. 不仅仅是过往, 不仅仅是中国. 甚至连《星际穿越》里, 只要想一群会种地的顺民的美国政府, 也删改了登月的历史.
太祖皇帝未能罢享孟子, 便想要删改《孟子》一书.
接着上面的故事, 《史记 钱唐传》中着写道:
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
这里的这个 "儒臣", 叫做刘三吾.
洪武元年, 56 岁的刘三吾己颇有文名. 至洪武十八年, 刘三吾 73 岁, 被衡山知府茹瑺推荐至朝廷, 奏对称旨, 授官左春坊左赞善.
刘三吾深得太祖器重, 为太祖的《大诰》及《洪范注》写过序. 并修订《省躬录》, 《书传会选》, 《寰宇通志》, 《礼制集要》诸书.
其品格, 《明史》中说:
三五为人慷慨, 不设城府, 自号 "坦坦翁". 至临大节, 屹然不可夺.
至修《孟子节文》时, 刘三吾已年至 82 岁. 这位 "至临大节, 屹然不可夺" 的 "坦坦翁" 站在了要么面对蛮横的权力, 要么面对天下的骂名的十字路口.
他最后的选择是, 修了那部 《孟子节文》. 据刘三吾所撰《孟子节文题辞》中所说:
《孟子》一书, 中间词气之间, 抑扬太过者八十五条, 其余一百七十余条, 悉颁之中外校官, 俾是书者, 知所本旨.
《孟子》一书, 被他删于了八十五条, 剩下一百七十余条.
在修了《孟子节文》的三年后, 刘三吾因著名的南北榜案发配边缰.
四
然而再强大的人治, 也不过人治而已. 强如太祖者, 终不能 "万岁万岁万万岁", 躲不过 "人亡政息" 的命运.
《国史考异》中这样写道:
近见董应举撰连江孙芝传云:永乐辛卯(九年),奏复《孟子》全书,略言逆臣刘三吾欲去八十五条,其中养气一章,此程子所谓扩前圣所未发,大有功于世教者。又欲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则谬妄益甚。乞下部议收复全书,庶使万世知所诵慕。疏草为虫鼠所蚀,不能详,然《孟子》书,以公言复全。
永乐九年时, 福建连江县的孙芝据理力争, 被刘三吾删得面目全非的《孟子》一书, 才得以恢复原貌.
至洪武二十七年至永乐九年, 《孟子节文》仅仅存世 17 年. 而当时, 明成袓朱棣尚未定都北京. 因此, 整个《孟子节文》自始至终以南京为中心.
至清初时, 《孟子节文》一书已不复得见. 大名鼎鼎的朱彝尊(1629—1709)就没有见过《孟子节文》一书,其名著《经义考》卷235指出:“刘氏(三吾)等《孟子节文》二卷,未见。”
人治短暂, 而文化长存.
五
然而我想讲的, 是故事的另一面.
象孟子罢享, 孟子节文这样的重大事件, 在明史的《艺文志》和《礼志》竟没有记载此事.
当然, 拿着刀枪的当权者, 当然可以逼着拿着笔杆的书生, 写下任何自己想留下的历史.
然而 "子做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 "春秋笔法" 的威力不仅在其褒贬上. 而在其开创了一种以隐诲的方式来谈论的技术.
让孟子罢享一事, 流传至今的, 是 《钱唐传》. 让孙芝恢复《孟子》一书的故事得以流传至今的, 是被董应举所发现的 "为虫鼠所蚀" 的奏疏.
无论当权者如何堵上文人嘴, 知识分子总能通过 "春秋笔法" 的技术, 在边角细节上留下线索, 让历史的真相保存下来.
让我们回到洪武二十七年, 刘三吾老先生领了删节孟子的任务回到家中. 是要用一家人的性命来抗命呢, 还是要落个万古骂名呢?
老先生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孟子》原文删了 85 条.
所谓“八十五条”之说,就隐含了耐人寻味的三个玄机。
第一个玄机是“所用量词不妥”。人们对《孟子》书中各篇之下那些相对独立的段落,历来称之为“章”,而不是“条”。刘三吾在元朝末年做过静江路的儒学副提举,又以翰林学士、奉议大夫的身份修《孟子节文》,何以会犯这样的常识错误呢?
第二个玄机是“所依底本不详”。我们所见的《孟子节文》明初刻本,各卷均有章数提示,共172章。这里要特别指出:通行本《公孙丑下》第8章(4·8),被《孟子节文》分为两章,亦即以“沈同以其私问曰”以下为一章,以“齐人伐燕”以下为一章,因此,从通行本的角度看,《孟子节文》实际只有171章。刘三吾时期最权威、也最普及的《孟子》版本,一是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的《孟子注疏》,一是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前者为258章(《十三经注疏》本误为259章),后者为260章,均非257章——172(存)+85(删)=257。于是,刘三吾究竟拿哪个底本来修《孟子节文》,也就成了问题。
第三个玄机是“所节章数不准”。以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为据,我们将看到:被《孟子节文》删除的章数不是85章,而是89章。
当然,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老先生 "时间紧, 任务重" 忙中出错的结果.
但我更愿意相信另一个故事. 一个文人用 "春秋笔法" 来反抗权力的故事.
所以, 孟子说: "子作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
文章素材来源于:
《朱元璋时期的《孟子节文》事件》. 原载刘小枫、陈少明主编《柏拉图的哲学戏剧》(《经典与解释》第2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59~296页;第5节以《<孟子节文>的文化省思》为题,刊《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